越没本事的父母,越喜欢逢人就晒这4件事

发布时间:2025-10-12 09:00:22 上海市上海新锐农业有限公司

“哪怕是关系再要好的朋友,都不要向对方显摆。

一旦你开始炫耀,就会让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受,甚至引发嫉妒。”

话中道出的人性真相,放在养育中,也同样适用。

有些父母,总喜欢逢人就晒一些东西,不仅会让别人徒增厌烦。

这种凡事就晒的行为,也很可能把孩子和自己,沦为别人的笑谈——自以为得了面子,其实失了所有的里子。

炫耀,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和认可,反而会暴露自己内在的虚弱。

这世上,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你和你的孩子有多优秀,但一定有人,会把你频繁的炫耀当作浅薄,而对你心生怠慢。

慎言,浅谈,才是为人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祝福。

尤其是这4件事,不晒,是父母最好的律己……

晒“关系”

重刷《父母爱情》,又一次被德华笑到:

安杰的小姑子德华,看见自家哥哥帮了嫂子娘家人很多忙,心生不甘。

她转头便写信回自己的农村老家,邀请七大姑八大姨来哥哥家“沾点光”。

不曾想,家里的亲戚们收到信后,拖家带口赶了过来,张口就是给自家不识字的孩子求个好工作,一住下,就怎么都“撵”不走。

这下,就连侄女也嘲笑德华:

“姑姑,你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!”

分享这个情节,是因为我儿子班里的一个家长,没有德华有军官哥哥的命,但却得了德华爱炫耀“关系”的病。

初一刚开学那会,我们同一个班的家长聚在一起。

那位家长在人群中的声音格外大:

我昨晚带孩子去师大操场打球,碰见咱们校长了,还一起散了会步。

有人追问:

“哦?你和校长认识呀。”

他大笑着摆手:

“没没没,就是以前的初中同学,我这也没想到,人家还记得咱们这号人。”

其他人听出他话中的刻意,笑了笑,也就转到了其他话题。

可他反倒不甘心了,一遍遍把话题往之前的内容拐,但别人压根都不搭话。

后来再一次见到这位家长时,他一个人灰溜溜躲在一边,和谁都不说话。

我好奇,问了其他家长,原来大家对他的排斥,竟源于他之前的“口无遮拦”。

都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。

他上次晒完他和校长的关系后,大多数人都没当回事,但有一个爷爷当真了,还为了自家孙女转班的事,求到了他跟前。

结果当然是没办成。

他拖了几次后,只能无奈说自己和校长只是点头之交,压根搭不上话。

他撇干净了自己,却害了自己的孩子。

因为没帮那位爷爷办成事,最后招致了对方的诋毁和怨恨。

甚至他孩子在学校里,明明因为实力获了奖,却被别人揣测奖项是不是有水分。

真正有大智慧的父母,只会藏,不会炫。

晒关系,不会彰显出实力,反而会给孩子和自己埋下很多雷。

自己容易被有心人利用;孩子靠所谓“关系”撑起来的优越感,也可能会让他们以为“拼爹”比“拼自己”更有用。

真正的强大,不是靠所谓的关系“撑”起来的。

默默努力,点滴坚持,永远比虚张声势、狐假虎威更有力量,也更被孩子和他人尊重。

晒“服从”

查理·芒格曾说:

“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,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。”

被一位知乎网友的经历看到心酸:

他爸属于那种控制欲特别强的家长,他爸说的话,就是“圣旨”。

有次,他因为和好朋友在楼下玩得太过开心,忘记了时间,晚回家了半小时。

结果他爸爸追了下来,当着很多邻居的面,对他拳打脚踢:

老子是不是跟你说好了让你早点上来!

把老子说的话当耳旁风是吧!我打死你,看你再听不听话!

他反抗过,继续被打;再反抗,再被打。

终于,他学“乖”了,爸爸说什么,他就听什么。

他爸爸觉得自己的“驯服”很有用,到处炫耀:

别瞎听那些什么专家的话,小孩你就得让他听话,不听话,还不如养条狗。

可是,等他渐渐长大后,他对他爸爸的恨仿佛在一夜间疯狂滋长。

恨到顶点时,他说:

“我想把我爸从窗户上推下去,我再自己跳下去。

但我不会和他跳同一个窗口,因为我不想死了还要见到他。”

后来,他爸老了,管不动他了,突然就变得“柔和”了,凡事会问他的意见了,会在他说“不”后,安静闭嘴了。

甚至有次关心他:

“你也年纪不小了,赶快结婚生个娃。”

当时他厌恶地看了他爸很久,咽下了最想说的那句话:

“我不要孩子,是因为我不想把你的劣质基因遗传下去!”

心理学中,有一个“自我决定理论视角”。

简单说,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力欲强,要求孩子事事服从,一定程度上会剥夺孩子的“自主感”。

孩子因为经常习得性无助,所以最终会丧失做事的内驱力和主动性。

听话,不代表家教好,也可能是父母用控制欲,伤害了家里最重要的平等和尊重。

别晒孩子的“服从”,那不是你的勋章,而是你对孩子最深的伤害。

晒“宠溺”

生活中,你有没有遇到过“巨婴”?

如果你也遇到过,你是不是也会发现——

“巨婴”的父母,总是喜欢沾沾自喜地向别人晒自己对孩子的宠溺。

比如:

孩子想要啥,就买啥,宁可亏待自己,也绝不苦了孩子;

小学还在喂饭,初中还在帮着收拾书包,什么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;

孩子犯了错,那一定是别人的问题,不仅不会教育孩子,还要帮着护短……

他们把这种病态的娇惯和纵容,认为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在《深度关系》中是这样分析这种现象的:

当一个人想要无条件满足他人的一切需求时,这个人就是想做“全能母亲”;

当一个想为所欲为,期待他人无条件满足自己一切需求时,这个人就变成了“巨婴”。

这二者最终会形成一种“病态共生”,互相依赖,互相绞杀。

简单说,在这种过度的“宠溺式”养育关系中,很少有独立的自我会诞生。

但最可怕的,是沉浸在这种错误养育方式中的有些父母,不以为戒,反以为傲。

@真故中就记录过这么一对母子:

一位母亲,生了4个女儿,才追生到一个儿子。

在那个落后的年代,儿子出生后,立马成了她的掌中宝。

干农活背着,睡觉搂着,小学才上了三年,儿子说上学累,老师凶,她就把儿子接回了家。

别人劝她别这么太惯着儿子,但她却觉得自己顺着儿子,满足儿子的所有心愿,是对他好。

直到她儿子在她的过度溺爱中,被养得手不能提肩不能扛。

眼瞅着十几岁了,字也不识几个,一点生活技能也没,不是和村里的小混混溜街串巷,就是待家里看一整天电视。

家里几个女儿也看不过眼,劝她:

“妈,你这样下去不是回事。

你至少让弟弟学个手艺,将来讨生活也容易些。”

可她却俩眼一蹬,冲女儿们大嚷:

“我宠我儿子咋了!

我将来老了还要指望他。

我不对他好,老了谁管我?

难道等你们几个泼出去的水管我吗!

再说了,就算他将来没啥大本事,不是还有你们几个姐姐嘛,你们一人帮衬他一把,不就行了!”

《人民日报》早就指出:

“惯子如杀子。”

需要无条件的爱,但不能无底线地爱。

过度的溺爱,别炫,因为那是父母在亲手把孩子推向悲剧的人生。

当父母得意洋洋炫耀自己对孩子过度的宠溺时,别人看到的,是你的孩子,将来会变得:

1、没有经历挫折的机会,所以长大后自主能力弱,无法独立处理问题;

2、什么事都有父母兜着,没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,所以长大后变得缺乏责任感;

3、在父母的过度宠爱中,被养出了极端的自我为中心,所以长大后会成为“巨婴”,缺乏规则意识,难以适应外部世界。

真正的爱,从真实开始。

别等到孩子真的被养废了,才后悔当初为什么要把过度的宠溺当作爱。

晒“大饼”

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看过后很无语的视频:

镜头中的一位爸爸,夸夸其谈说自己在创业,每天特别辛苦,甚至忙得没时间陪孩子吃一顿饭。

有网友揶揄:

“大佬,那你家孩子以后肯定活得特滋润。”

他一听,头一仰,咧着嘴:

“那可不,我现在创业,以后我这俩孩子就是富二代。

我给他们把钱攒得多多的,他们以后得少奋斗多少年,可不得感谢他爸我。”

我好奇,翻了下他的主页,全是:

“男人就应该挑起责任,为家庭谋一世繁华。”

“男人的肩,扛着一个家的兴旺。”

“男人的心,太累,背负了太多,却没人懂。”

而所有拍摄的背景,都是他摇头晃脑,开着暗黑系滤镜,在一段不知名小路上,摆着耍酷的表情。

唯独没有任何,他实实在在为他的家,做了什么事的镜头。

说来也好笑,大数据时代,总能精准推荐你想要关注的内容。

这不,转头我就刷到了他老婆的视频号。

他老婆发布的视频,画风和他完全不一样,几乎都是她辛苦带俩孩子,没人帮衬的心酸。

很认同一个观点:

“父母真正的为孩子好,不是说了多少,而是做了多少。”

父母给孩子画再多的大饼,也抵不上在当下认真陪孩子做个游戏,讲个故事,读一本书……

所有的空头支票,都是在用“未来”的许诺,逃避“现在”的责任。

父母以身作则,才能给孩子用榜样的力量,塑造正确的价值观。

当然,不是所有的父母,都像视频中的这位爸爸这么夸张。

但生活中,确实有很多父母,总是忽略现在,夸大未来,他们经常对孩子说:

我太忙,以后再陪你。我没时间,以后我会补偿你。

白岩松说:

“十年后,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,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事而遗憾。”

“晒”给孩子画的大饼,“晒”的不是希望,而是被逃避掉和忽略掉的,最重要的当下。

杨绛曾说:

“别晒幸福,别晒甜蜜,别晒发达,别晒成功。

晒总会失去水分,藏才是保鲜的最好方式。”

炫耀生嫉妒,得意失分寸,显摆露浅薄。

心藏大智慧的父母,见人不卖弄,逢事不自得。

他们对孩子的爱,静水深流。

看似表面无波澜,但却积蓄满了力量,能在未来,把孩子托向更浩瀚的大海。

与诸位父母共勉!

发布于:天津